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清潔取暖和溫暖過冬都是民生工程,都要保障。他表示,對兩個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既給出了技術路線圖又提出了明確政策的要求。
就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清潔取暖和溫暖過冬都是民生工程,都要保障。他表示,對兩個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既給出了技術路線圖又提出了明確政策的要求。
王金南說,《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環境空氣質量目標是:“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三年行動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做到既順應人民群眾渴望藍天的期盼,又保障北方群眾取暖過冬等基本的民生?對此,王金南指出,清潔取暖和溫暖過冬都是民生工程,兩個民生都要保障。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指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王金南說,實踐已經證明,散煤治理對改善空氣質量至關重要。2016-2017年,“2+26”城市完成“煤改氣”“煤改電”470多萬戶,去年冬季北京市PM2.5濃度大幅降低,根據專家團隊的測算結果,散煤治理貢獻率達40%左右。同時,清潔取暖也深受老百姓歡迎,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村取暖以燃燒煤炭或薪柴為主的生活方式,屋里干凈了,不用半夜起床添煤了,極大提高了生活品質。
他表示,《三年行動計劃》將有效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重要措施予以部署,同時要求集中力量重點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為確保政策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既順應人民群眾渴望藍天的期盼,積極推進散煤治理,又保障群眾溫暖過冬,使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三年行動計劃》也作了細致安排部署。”據王金南介紹,《三年行動計劃》在技術路線上,提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各地因地制宜選擇采取多樣化清潔取暖方式,不局限于“煤改氣”,減輕氣源保障壓力。
在此過程中,除了煤改氣的措施之外,用清潔型煤取代散煤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
|